关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
(中共海东市乐都区委政法委)
现今,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关键期,社会变革日益明显。随着经济体制地变革、利益格局地不断调整,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动,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地变化,相应地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,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,呈现出人民内部矛盾多发、刑事犯罪高发、邪教分裂势力日渐壮大等各种复杂因素交错的基本态势。各种社会矛盾间的关联性、复杂性、敏感性明显增强,各类违法犯罪的社会治安问题大量增多,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、维护社会稳定、加强社会治安、促进社会和谐,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。
为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,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,建设法治型社会,不仅要充分依靠党和政府的行政调解、司法机关的司法调解,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化解社会矛盾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,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,提高社会组织工作的水平,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,化解社会矛盾问题,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,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。
一、社会组织的概念及发展现状:
社会组织是介于国家与社会的中间力量,既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,也是社会和谐运作的有力保障。对平衡国家与社会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解作用。社会组织是指政府、行政组织和企业以外的,由社会单位或个人依法自愿发起成立、按照章程自我管理的一类社会单位,具有非营利性、自愿性、组织性等特点。目前,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、民办非企业单位、基金会三大类。此外,还存在大量社区社会组织、高校社团组织等民间组织。改革开放以来,各种社会组织数量快速增长,社会组织规模发展壮大,在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但随着社会结构地深刻变动和社会转型地纵深发展,社会组织在自身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:社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地能力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,存在着发育不成熟、行为不规范、人才匮乏、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弱点。一些社会组织缺乏完善的治理方式和有效地治理机制,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、内部制度不完善、民主管理不到位、财务管理不透明等问题。
二、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
(一)社会组织具有“稳定剂”、“安全器”的作用。如果仅仅靠政府、行政组织和司法机关的调解,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在体制渠道内表达不畅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,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,引发社会矛盾。社会组织来自于民众,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,具有自治性、组织性、公民性、公益性、中介性等特征,具有润滑剂、稀释剂的作用,能够使社会不满、社会压力得以降低,情绪得以宣泄,能最大限度预防社会矛盾的激化。能够引导各类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化解在初始阶段。
(二)社会组织具有对政府职能的补充完善作用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,“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,激发社会组织活力,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,健全公共安全体系”。目前,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,政府将不再包揽一切事务,政企、政事、政社不断分开,众多群众性、社会性、公益性、服务性的社会职能将向社会分离和转移。社会组织对改进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有推进作用,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,强化了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。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问题,引导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三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化解社会矛盾
(一)积极宣传、统一思想认识,切实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。人民群众简单依靠政府、行政组织来调解矛盾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,对社会组织的可信度不高。为此,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,让人民群众解放思想,转变观念,创新理念,在思想上接受社会组织,在政策上支持社会组织,在体制上吸纳社会组织,引导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希望、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。积极引导好利用好社会组织提供服务、反映诉求、规范行为的作用,切实把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可以放心、可以依靠和可以使用的力量。
(二)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,建立健全规章制度。在政策方面,要制定出台对于社会组织的专门规章制度,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,完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,提高组织效率。在资金方面,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专项资金投入,配套相关的硬件设施。在人员方面,强化人员专业培训力度,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适当提高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,促进社会优秀人才进得来、留得住。
(三)加强监管力度,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。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。以党建为重点,逐步健全党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工作网络,形成发展、监管、党建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,保证社会组织沿着正确方向发展。二要完善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力度,加大透明度。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社会组织要严厉打击,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。依法打击取缔非法社会组织,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。加强法律宣传教育,提高社会组织法律意识,引导社会组织人员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守法、奉献,积极维护国家安全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。三要丰富对社会组织运行的监督方式,不仅通过行政监督、司法监督的方式还要发挥群众的舆论监督力量、社会公众监督等方式,建立起社会组织责任和绩效评估体系以及自律机制、责任追究机制。